交通银行(601328)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证券之星消息,玻璃液体温度计测量原理近期交通银行(601328)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经济金融形势
2024年,全球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向好态势不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内循环主导作用明显增强,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延续和优化相关税费政策,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带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新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提振市场信心。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优化房地产金融、汽车贷款等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监管持续强化,促进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防风险方面,监管部门针对房地产风险抓存量政策落实,抓增量政策出台,打出“组合拳”;积极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强监管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布局,积极应对净息差收窄风险;完善普惠小微等协调工作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促发展方面,相继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或方案,将“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工程和民生项目融资需求,信贷投放继续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产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财务报表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细做实“五篇大文章”,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力军、压舱石职责,业务经营整体保持稳健。
业务规模稳步提升。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4.9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8%。其中客户贷款余额8.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80.37亿元,增幅7.52%;客户存款余额8.8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91.20亿元,增幅2.91%。
盈利增长保持韧性。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935.86亿元,同比增长0.93%;实现营业收入2598.26亿元,同比增长0.87%。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31%,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1.94%,较上年末上升6.73个百分点。
三、业务回顾
(一)发展战略及推进情况
本集团以“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世界一流银行集团”战略目标为引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发挥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建立健全“五篇大文章”体制机制,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落实落细“五篇大文章”中深化业务特色,发挥上海主场优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科技金融 本行四大业务特色之一,报告期内,完善顶层设计,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初步建成“总分辖支”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总分联合、母行与子公司协同的推进机制。优化信贷产品体系,结合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不同特点,打造专属产品,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信贷融资需求。“主动授信”模式推广至全行。“股贷债租托”全面发力,引导集团资源向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领域聚集,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覆盖18个试点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做好精准支持。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9.05%、64.5%和59.59%。
绿色金融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目标,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治理架构,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积极支持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发展,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清洁能源、绿色低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CCER质押融资、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融资等创新业务落地。将ESG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开展动态评估。探索发展转型金融,牵头制定上海地区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8%。绿色金融工作获“2024年度GF60绿色金融案例最佳金融机构”奖项;被授予浦东新区金融机构碳排放信息披露试点单位,成为唯一入选的国有大行。
普惠金融 本行四大业务特色之一,报告期内,聚焦痛点难点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普惠金融架构改革,以专班形式组建“普惠金融数字化经营中心”,围绕“直接经营、数字赋能、基层减负”,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数字化经营模式,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总、分、辖、支行四级工作专班,推进“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增加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强三农服务,强化对粮食、种业领域龙头及链属企业的金融支持。依托数字赋能打造服务特色,灵活定制40款涉农场景特色产品。履行定点帮扶责任,连续6年获得“好”的评价。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9.10%、15.72%。
养老金融 积极支持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财富管理、养老消费金融和适老化金融服务五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优化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领域信贷政策,支持“政府+担保+银行”融资服务模式,在上海创新推出“养老批次贷”,用好用足普惠养老再贷款政策工具。构建“账户开立+资金缴存+产品投资+综合服务”一站式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账户规模快速增长。强化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和托管服务,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推出“颐养优选”产品系列,累计上线323款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覆盖养老储蓄、基金、保险和理财等全品类,产品总数居行业前列。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在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等细分领域保持优势。打造敬老服务示范网点,推出“关爱版”云上交行,放宽老年人车贷和信用卡办理年龄限制,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报告期末,养老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8.84%。
数字金融 将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级管理层下原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数据治理(金融统计标准化)委员会整合为数字金融委员会,加强对数字金融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组织统筹。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大数据拓源与融合应用,赋能精准获客、融资增信、风险计量。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体系化,在反洗钱反电诈、客户服务、集中运营等领域加速释放人力工作量。应用虚拟数字人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提升线上渠道服务水平。丰富数字金融产品供给,迭代创新“交银科创”“惠民贷”“惠商贷”“云上交行”等产品服务。加强场景生态建设,打造G-B-C多元联动的生态平台,“交政通”服务品牌已接入2000余项政务服务。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输出技术、平台等服务资源,服务企业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此外,本行持续打造贸易金融与财富金融特色。贸易金融方面,积极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优做强贸易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报告期内,贸易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31.76%,跨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6%,产业链金融业务量同比增长6.73%。财富金融方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财富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让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产品惠及广大客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报告期末,集团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7.65%,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77个百分点。
发挥上海主场优势 深度融入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连续三年作为“核心支持企业”支持进博会。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揭牌成立交行科技金融中心(张江),持续丰富科创产品体系。作为上海市区块链金融领域链主企业,落地区块链技术在科技型企业信贷、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应用。全力服务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建设,银行间市场代理清算量、证券期货市场结算量保持市场前列,银行间各细分市场交易排名保持同业前列。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立专业托管中心。连续三年参与上海市政府“一网通办”工作,进一步深化政银项目合作,在上海先行先试的“交政通”服务、线上抵押登记已在多家分行复制推广。积极助力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首单,持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落地水上运输业、钢铁业、化工业等行业转型贷款首单。
(二)公司金融业务
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推动信贷投放总量增、结构优。报告期末,集团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3870.45亿元,增幅7.47%。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涉农贷款增幅分别为64.50%、8.58%、15.72%,均高于集团贷款平均增幅。
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报告期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85%,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33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4.01%,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
1.客户发展
持续开展对公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搭建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报告期末,境内行对公客户总数较上年末增长6.68%。
集团客户方面,加大对科技金融、制造强国、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领域重点客户的服务与支持力度,建立全集团一体化协同服务机制,持续优化集团客户服务政策和授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合力。报告期末,集团客户成员11.1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43万户。政府机构客户方面,积极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助力提供便捷化政务服务,打造智慧政务产品体系。报告期末,政府机构客户8.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725户。小微基础客户方面,进一步推行“网点管、线上管、远程管”,搭建新一代外呼系统,强化数字化批量金融服务支持,提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质效。报告期末,小微基础客户256.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6万户。
2.场景建设
以数字化思维深耕场景建设,在医疗、园区、资金监管、跨行资金管理等细分领域成效显现。信用就医已先后在上海、大连、广州、厦门、淄博等97个城市上线,通过“先诊疗后付费”新模式,解决人民群众就医排队难题。运用智慧金服“收款+对账”特色,在电力缴费、批发制造、物流租赁等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服务企业客户突破14万户,收款金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27.39%。针对政务、民生等场景的资金监管需求,推出交银e监管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灵活、精准、高效的全周期资金监管服务。推出“交银电网通”一站式场景方案,以“融资+结算”全面服务电网集团及上下游客群在售电、电工、电建、用电环节的金融需求,新增客户1850户,互感器的原理是什么 有哪些用途同比增长43.19%;当年融资新发放同比增长89.18%。
3.普惠型小微企业服务
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首贷户、科技型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普惠信贷继续扩量增面、提质增效。丰富交银展业通、交银益农通的品牌内涵,提升“普惠e贷”和“兴农e贷”系列产品的线上化水平,实现标准化产品与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推进全员做普惠,提升小微客群综合服务,创新推出“企业手机银行普惠专版2.0”。持续做好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两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打造“科创易贷”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属产品体系,推广主动授信服务模式。加快数据赋能,健全数字化风控体系,加强贷后管理和合规经营,严守风险合规底线。
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620.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10%;有贷款额的客户数41.6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1.8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3.23%,同比下降20个基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0.98%,较上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全行2777家营业网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4.产业链融资服务
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需要,聚焦央国企、战略客户、地方龙头企业等重点客群,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延链。加大本行自建“智慧交易链”平台迭代优化和市场推广,持续推进与核心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系统对接,打造产业链金融数字化场景化服务特色。创新“秒级”融资产品线,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增强产业链金融数字化水平。报告期内,产业链金融业务量6165.78亿元,同比增长6.73%。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59万户,同比增长17.94%。
5.科技型企业服务
积极对接科技强国战略,统筹运用好债权、股权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重点客群,健全“总分辖支”四级组织架构,创新研发“1+N”科技型企业专属评价模型,丰富健全产品服务体系。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05%;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54户,市场覆盖度43.94%,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5.12%。
6.投资银行
集成境内外债券、股权、并购等多元化投融资产品,积极服务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报告期内,承销NAFMII口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988.67亿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债券承销、并购、股权投资、租赁等投融资服务413.46亿元。积极把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政策机遇,实现18个试点城市签约全覆盖。参与投资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认缴出资人民币200亿元,助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发挥集团股权投资平台优势,新增集成电路行业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8%。
(三)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存款稳步增长,存款成本持续下降。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37295.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6%。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加强定价管控,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付息成本率2.07%,同比下降21个基点。
消费贷款保持高速发展。加大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信贷支持,注重“量、价、险”平衡发展。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27524.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29%。其中,境内银行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幅连续四年行业领先,市场份额2较上年末提升2.92个百分点。
零售客户规模持续增长。加强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推进“线上+线下”全场景获客、活客,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1.99亿户,其中中高端客户数275.0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86%。
1.零售客户及AUM
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强化数字化营销工具赋能,精准识别并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实现全渠道、全链路、全旅程的营销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服务的便利性、满意度和覆盖率,优化客户结构,零售AUM规模增幅创近三年新高。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1.99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68%,沃德客户265.6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77%。报告期末,AUM规模54893.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4%。
2.财富管理
聚焦客户投资体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产品评审机制和动态上下架调整机制,提升财富产品选品能力,持续打造“沃德优选”产品品牌。完善产品体系,增加符合客户需求的稳健低波类产品、指数类产品,在国有大行中率先推出商业养老金保险、家庭服务信托。加强系统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优化手机银行财富频道,建设个人财富管理系统,完善个金产品售后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客户财富旅程体验。2024年,“沃德优选”系列产品业绩表现优于市场同类。报告期末,代销个人公募基金产品余额2160.04亿元,代销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607.69亿元,代销个人保险产品余额3263.31亿元。
3.支付与场景
落实国家促消费有关工作部署,联动各大头部线上平台高频组织开展文旅、以旧换新、商超、餐饮等场景营销活动。持续为新市民群体配备新市民借贷记双卡、用卡相关权益及相关专属产品。报告期末,新市民主题借记卡累计发卡量199.8万张。
持续提升支付便利性,优化外卡受理环境,全面提升外籍人士支付体验。报告期内,可受理外卡商户数同比提升287.14%。聚焦交通出行场景,支持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大型航空公司外卡支付线上订票、机上离线购物等交易,支持上海、常州等地区地铁外卡受理,与头部网约车平台、新能源平台合作,持续为车主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围绕医疗健康场景,与支付平台合作优化信用就医产品服务渠道,持续提供便民支付服务,覆盖97个城市、近1200家医疗机构。围绕教育场景,实现多所高校外籍学生使用外卡缴纳学费功能,持续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代理结算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两年累计服务学生超100万人。
4.个人贷款
积极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持一二手房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不断丰富房贷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功能。报告期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4666.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27%。
服务国家促消费扩内需战略,创新迭代家居贷等消费金融产品,推进个人消费贷增量扩面。扩展新能源汽车品牌总对总合作,加大贷款投放,助力绿色低碳消费。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302.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44%。
全面升级个人经营贷产品体系,以数字化方式打造线上信用经营性贷款产品,加大个人经营贷重点领域拓展力度,助力经营业主“扩经营,解困境,降成本,享实惠”。报告期末,个人经营贷款余额4136.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9%。
不断夯实个人贷款数字化经营基础,持续夯实企业级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能力底座,助力打破产品壁垒,建立自然人一体化授信模式,不断提升小微商户、农户、新市民群体及民生场景服务能力,推进风险联防联控,提高审查审批、贷后催收等集中风险运营效率,数字化转型效果持续显现。
5.私人银行
完善投研驱动机制,投资策略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产品货架持续丰富,产品遴选能力持续增强,资产配置服务能力提升。组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私银客户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贯古今”“走进名校”“书香交行”等客户活动广受好评。推动“金融+慈善”融合发展,举办慈善论坛,深化慈善服务生态圈,引导财富向善。家族信托、家庭信托、养老信托、慈善信托等特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家族财富业务规模年内增长43.56%。报告期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9.4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71%;集团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129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7%。
6.信用卡
以“回馈客户、树立品牌、拉动消费”为目标,推出“惠民尝现、共振消费”“分享乐趣”分期活动、“就是这么惠”消费赢返现活动。持续打造“最红星期五”活动品牌,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刚需消费场景,全年优惠客户超过180万户。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贷款余额5384.04亿元,较上年末增幅9.94%。其中,汽车分期余额较上年末增加674.16亿元,增幅240.10%。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在册卡量6300.94万张。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24513.35亿元。
(四)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
积极服务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深度参与我国债券、货币、外汇等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做市报价能力,深化金融要素市场业务合作,做优托管专业服务,将金融市场产品转化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客户需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同业业务
携手金融同业合力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持续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服务质效,银行间市场代理清算量、证券期货市场结算量保持市场前列。大力提升证券市场对客服务能力,与108家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第三方存管客户增幅居国有大行前列。加强数字人民币合作银行对接,实现在政务医疗、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民生领域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积极服务金融市场创新发展。首家开展外汇交易结算银行业务,助力银行间外汇市场提升运行效率。首家开展标准利率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助力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加强与债券通境内投资者及做市报价机构合作,做优债券通代理清算服务,支持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2.金融市场业务
围绕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求,综合运用投资及交易等手段,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给予支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国有大行功能,积极开展做市报价和市场交易,助力“上海价格”形成。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115.98万亿元,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7388亿美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6.44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4.20万亿美元,黄金自营交易量5880吨,继续保持市场活跃交易银行地位。
紧密支持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首批开展“北向互换通”新功能、银行间市场自贸区人民币外汇交易,首批参与交易中心美元对印尼卢比、韩元、巴西雷亚尔等差额交割远期交易,在柜台市场推出巴西雷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等币种对客结售汇交易。
3.资产托管
把握市场趋势,深化优秀基金公司合作,做好公募基金托管产品布局,满足居民财富管理及资产配置需要。巩固和发挥养老金托管优势,持续拓宽养老金托管覆盖面,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客户,丰富私募股权基金托管服务链,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推进托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打造托管核心竞争力。报告期末,资产托管规模15.57万亿元。
(五)综合化经营
本集团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金融租赁、基金、理财、信托、保险、境外证券、债转股等业务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子公司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92.05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9.84%。报告期末,子公司资产总额7478.15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5.02%。
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本行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200亿元。主要经营航运、航空及交通基建、能源电力、装备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深耕航运、航空、设备租赁等业务板块。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436.00亿元,租赁资产3977.52亿元,净资产492.04亿元。公司总资产、租赁资产规模均位居行业首位。公司船队规模471艘,航运租赁资产余额1570.56亿元,保持全球最大金融船东地位;机队规模298架,航空租赁资产余额1005.8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1.72亿元,同比增长9.69%;实现净利润43.67亿元,同比增长9.02%;年内先后获得各类荣誉34项,首次荣登《劳氏日报》全球十大船舶融资机构榜单榜首,选送的“分布式光伏专属绿色租赁产品-优能租”案例入选人民网“2024建设金融强国创新实践案例库”之“绿色金融案例库”。
报告期内,公司精准发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租赁业务投放182.14亿元,服务科技型企业171户,落地国内金租行业首单自贸区SPV算力设备跨境租赁项目,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打造首款集团总、分、子综合化协同联动的科技金融产品“数链金租”。制定“绿色租赁”及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租赁业务协同方案,落地绿色联动项目206.45亿元。深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新基建、新能源租赁业务投放316.89亿元,落地国内金租行业首单SPV新能源设备租赁项目。积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报告期末,制造业租赁资产余额328.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80%,成功将公司首架C919飞机交付至南方航空,助力“航空强国”建设。公司持续深化转型创新,报告期末,经营租赁资产占比52.18%,直接租赁业务占比56.15%,均较上年末进一步提升并保持行业领先。
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开业,注册资本57.65亿元,本行和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和15%的股权,主要经营信托贷款、股权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受托境外理财(QDII)、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字当头,以打造“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信托公司”为战略目标,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深化集团协同。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95.22亿元,净资产168.96亿元;管理资产规模6790.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9%;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7.92亿元,同比增长2.69%。蝉联《上海证券报》“诚信托·卓越信托公司奖”,交银国信·风云68号主动管理TOF产品蝉联《中国证券报》“中国信托业金牛奖”。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监管“信托三分类”要求,坚持回归本源,认真谋划做好“五篇大文章”。参投奇安二期基金入选陆家嘴论坛2024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产品,参与发起设立湖北长江交盈战新创业投资基金,做优科技金融特色。新增一级市场绿色债券投资14.65亿元,同比增长28.73%,持续擦亮绿色金融底色。发布“颐养有道,信守未来”养老服务信托方案,丰富养老金融服务内涵。落地全国首单高速公路ETC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解决货运车辆ETC办理难题;设立永续型慈善信托“交银国信·檀香关爱社会慈善信托”,全年落地慈善信托28单,助力乡村振兴,坚持“信托向善、信托为民”,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05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65%、30%和5%,主要经营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3.84亿元,同比增幅7.72%,净资产71.35亿元,同比增幅6.41%;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374亿元,实现净利润8.79亿元。
公司持续锻造投研实力,从客户需求出发,结合自身投研禀赋,在权益投资、多元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投顾策略等领域形成风险收益特征明晰的产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助力集团深化财富金融特色。报告期内,公司加速布局被动指数产品以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旗下宽基指数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目并增设养老Y份额,写好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
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本行全资子公司,2019年6月成立,注册资本80亿元。主要面向客户发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发行重点。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9316.34亿元,占比57.58%,初步建立了以母行为主体,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报告期末,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16179.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9%;公司总资产147.16亿元,净资产140.5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3.39亿元,同比增长8.02%。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牌照和专业优势,巩固母行理财产品主供应商地位,持续提升价值贡献,助力集团打造财富金融特色。报告期末,本行代销公司理财产品6863.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65%。完善集团内资产投资协同机制,协同效能有效提升,客户粘性进一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参与本行推荐的927只债券一级投标,中标金额527.36亿元,同比增长189%;与集团协同实现非标资产投放727亿元,同比增长12.72%。
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2010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51亿元,本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分别持股62.50%和37.50%,在上海市以及设立分公司的地区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638.91亿元,净资产58.25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保险主责主业,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多措并举提升核心竞争力,累计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2.12亿元,同比增长52.72%;营业收入79.55亿元,同比增长31.63%;净利润10.22亿元,同比增长249.70%。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与集团的战略协同,深化打造“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财富金融”三大业务特色。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扩大普惠型人身保险覆盖面,年度服务客户近16万人次,年末累计覆盖人数24万人。养老金融方面,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供给,实现个人养老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及商业养老年金产品三大品类全覆盖。财富金融方面,以保险金及保险金信托为抓手,持续发挥人寿保险财富保障及财富传承功能,更好满足中高端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本行全资子公司,2017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150亿元,系国务院确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主要从事债转股及其配套支持业务。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15.34亿元,净资产260.4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24.29亿元,同比下降22.27%,利润下降主要由于去年同期公司投资项目上市及大额退出实现收益,本年度报告期内无类似事项。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投放债转股项目37个、金额186.08亿元,同时持续加强集团协同,强化原客户合作紧密度,提升综合回报,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积极响应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政策,密切协同集团快速推进基金设立、积极拓展项目储备。截至报告期末,已实现18个城市签约基金全覆盖,纯股权项目投放户数及规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8年6月(原为交通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主要经营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资产管理及顾问、投资及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对该公司持股比例为73.14%。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减少经营亏损,持续推进经营转型。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45.15亿港元,净资产8.83亿港元。报告期内,公司亏损同比上年减少,净亏损为12.31亿港元。
中国交银保险有限公司 本行全资子公司,2000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4亿港元。主要经营经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的一般保险全部17项险种。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9.93亿港元,净资产5.72亿港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678万港元,同比增158%;连续第11年获保险业界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贝氏授予“A-级”(优秀)的财务实力评级及“a-级”(优秀)的长期发行人信用等级,评等展望均为“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紧密集团联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保险主业高质量发展。公司毛保费收入3.01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承保利润保持双维度(支出前、后)增长;积极服务香港居民在居住、出行、商贸等领域的风险保障需求,为香港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支持;助力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保险保障;联合内地保险同业助力“三农”领域种、养殖业和林业再保安排。
(六)全球服务能力
本集团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横跨五大洲的境外经营网络。报告期内,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103.89亿元,同比增幅95.36%,占集团净利润比例11.10%。报告期末,境外银行机构资产总额12662.51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8.50%。
1.国际化发展
本集团积极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稳妥有序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巩固全球化发展优势,持续优化发展结构,统筹发展与安全。2024年11月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开业,交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布局进一步完善,为符合国家战略的“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搭建联通内外的金融桥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
积极助力稳外资稳外贸。创新优化丝路电商/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结算业务,支持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外贸小微商户凭交易电子信息实现出口收汇。涉外保函支持境内企业稳健“走出去”和共建“一带一路”。报告期内,开立涉外保函业务量同比增长99.37%,其中,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涉外保函业务量同比增长115.10%。累计落地外贸新业态项目24个,业务量同比增长40.08%。提升场景金融服务能级。打造“智汇班列”场景金融方案,提供自动申报、发票匹配、汇率管理、融资支持等一揽子服务。落实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要求,升级推广“资本金管家”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业务量同比增长54.66%。新增巴西雷亚尔、匈牙利福林和波兰兹罗提等小币种业务,推动汇率避险服务体系升级,持续提升对外贸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报告期内,本行国际结算量51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0.56%。
3.境外服务网络
境外服务网络布局稳步推进。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卢森堡、悉尼等地设有24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营业网点66个(不含代表处),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兑换等综合金融服务;与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73家银行总部建立境外银行服务网络,为30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开立202个跨境人民币账户;在32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银行开立29个币种共112个外币清算账户。
4.自贸区及跨境人民币业务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跨境资产转让创新业务试点,首尔分行买入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境内资产支持证券,为国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出台后落地的首单金融创新。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首创金租业内离岸人民币船舶融资租赁产品。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15%。
积极服务自贸区建设。构建“投资者+承销商+信托人+清算行+结算行”五位一体的自贸区离岸债券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清算量市场排名第一。在海南自贸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上线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并通过海南自贸港EF为客户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资金交收,丰富EF账户跨境资金结算应用场景。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对接上海票据交易所跨境资产转让平台,积极开展跨境资产转让业务。推动横琴、前海自贸区两个“30条”金融创新政策落地。
5.离岸业务
深化离在岸业务一体化发展和非居民账户一体化经营,充分挖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等业务潜力。报告期末,离岸业务资产余额127.08亿美元。
(七)渠道建设
以客户视角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网络金融平台服务能级,聚焦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重点场景,推动跨渠道协同经营与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1.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
围绕建设“专业化”服务+拓展“多元化”非金融服务,企业电子渠道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企业网银贸易金融特色和企业手机银行普惠服务特色,报告期内升级发布企业网银国际业务全新门户和企业手机银行普惠专版2.0,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报告期末,企业网银(银企直联)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0.62%,年累计企业网银动账交易客户数同比增长8.40%;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1.36%,年累计企业手机银行动账交易额同比增长6.87%。
2.个人手机银行
秉持“普惠、简洁、好用”理念,围绕“懂财富、享生活”主题,个人手机银行焕新升级至9.0版本。新版本持续深耕财富管理和生活服务,为客户带来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体验。推出“财富规划”工具,提供“一户一策”的大类资产配置功能;升级支付功能,推出“交银易付”支付品牌;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打造“碳星荣耀”权益品牌;汇聚当地特色,推出“交行福利季·文旅季”活动专区。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5540.8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84%。
3.买单吧
升级并发布买单吧9.0版本,同步推出英文版,提升境外人员服务能力;取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安全认证等多项权威认证。基于商用原生的鸿蒙操作系统,打造并上线买单吧APP鸿蒙版,与鸿蒙生态系统无缝对接,成为业内首批鸿蒙版信用卡APP。报告期末,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957.20万户,月度活跃用户2840.94万户。2024年买单吧APP获“年度消费金融创新奖”和鸿蒙先锋“生态贡献奖”。
4.开放银行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聚焦政务治理、生产经营、民生消费等领域,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搭建金融生态云平台,围绕重点场景和重要产业丰富开箱即用的“行业+金融”SaaS服务,打造金融生态云服务矩阵,持续丰富数字金融生态场景。报告期末,累计开放接口5805个、调用次数超66亿次。累计发布金融生态云服务13个,机构用户数5.92万。报告期内,通过开放银行线上链金融服务发放融资金额3061.42亿元,同比增长45.04%。
5.云上交行
持续推广“云上交行”品牌。创新应用音视频技术,通过屏对屏线上服务,实现机构在线、员工在线、服务在线、产品在线,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创新银行服务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报告期内,云上交行远程视频营业厅提供服务198万笔,同比增长2.3倍。
不断增强“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云管家等新媒体渠道协同经营能力,凸显新媒体渠道价值贡献。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4867.31万人,较上年末增长33.64%;“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856.94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24.46%;云管家用户规模978.47万人,较上年末增长31.92%。
(八)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
把握机遇、重视安全,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做优做强数字金融,促进“五篇大文章”协同发展。
报告期内,本行金融科技投入114.33亿元,同比下降4.94%;为营业收入的5.41%,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15.7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9.44%,较上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
1.以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增强业务连续性基础资源保障,和林格尔、贵安异地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强化灾备体系建设,开展真实接管业务的灾备演练,容灾能力有效提升。持续加强集团一体化安全管理,完善集团统一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和管控策略,健全数据安全事前评估、事中管控、事后检查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加强核心技术攻坚,积极稳妥推进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推动业务支撑和自主可控能力双提升。
2.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企业级数据中台全面建成,实现数据可视化、平台化及重点经营指标在线查询,助力经营决策。积极对接全国信易贷平台和各地大数据机构,运用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技术推进内外部数据整合应用,赋能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客户主动授信、精准触达。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五级(最高等级)认证。
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发布《交通银行“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6年)》,构建“1+1+N”人工智能建设框架,即夯实1个企业级AI能力平台、健全1套AI治理机制、赋能N个AI场景应用。搭建以国产GPU服务器为主的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建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完成大小模型场景建设超100个,入选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全年释放超1000人力工作量,在反洗钱反电诈、客户服务、集中营运等领域发挥积极成效。
3.以数字化思维驱动业务模式重塑、服务效能提升
推动数字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丰富“数字+”产品供给,建强创新服务生态,迭代发展“交银科创”“惠民贷”“惠商贷”“交薪通”“云跨行”“云上交行”等产品服务,以数据要素应用、技术融合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更好惠及百姓民生。持续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质效,深化业务流程再造,批量打造数字员工,升级数智化平台工具,提升员工数字化作战能力,赋能减负增效。数字化风控项目应用AI技术打造集团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获评2023年度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4.以系统谋划强化集团科技治理
深化数字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完成总行金融科技架构职能优化调整,高级管理层下原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数据治理(金融统计标准化)委员会整合为数字金融委员会,加强对数字金融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组织统筹。推动全集团科技管理“一盘棋”,强化安全和架构统筹管控,梳理建立集团产品目录,提升科技治理效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业技融合和协同,提升全行数字化理念素养。
未来展望:
2025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投资继续加力,消费稳步改善,外贸韧性较强,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本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主线,高质量完成全行“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扎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职责,持续丰富金融功能,建强产品服务,精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科技、小微、绿色、养老产业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更好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二是做优做强上海主场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主场创新策源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上海先行先试经验模式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金融市场交易、要素市场服务、托管业务等优势,深度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上海主场竞争力和显示度。
三是扎实做好客户基础提升。深入推进客户基础提升工程,提升数字化批量拓客能力,聚焦客户痛点、优化留客功能、强化联动粘客、做大基础客群、做实优质客户,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四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决履行金融稳定压舱石政治责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提升“四早”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筑牢金融科技安全屏障,坚决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五是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数字化经营中心、资产托管运营中心建设,加快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网点综合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改革项目落地,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发动力活力,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