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家的移动服务,根本就是运营商里的一股清流!

原标题:Google 家的移动服务,电压增压器原理根本就是运营商里的一股清流!

对于硅谷的很多人来说,生活完全是离不开 Google 的。

你有公司邮箱账号,但最常用来登陆各个网站的还是 Gmail;无论在北上广还是加利福尼亚,你只用 Google Maps 导航;拍照时永远不会没有存储空间,因为所有照片都已备份到 Google Photos……

什么?你问我回国怎么连接 Google 服务?真正的谷粉会问这种问题吗?

但如果我告诉你, Google 评价最高的产品,其实不是搜索,也不是 Gmail,更不是地图服务,而是运营商服务呢!

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啥?Google 还有运营商服务?

(然后嫌弃地看了下自己手机上的 AT&T 或者 Verizon)

向你隆重介绍:Project Fi。

150422143439-google-project-fi-780x439

Project Fi 是什么?

你有没有期待过,有一个资费超级透明、套餐简单无套路,用多少交多少钱,想用就用,不想用随时转网走,没有任何隐形费用的运营商?

Project Fi 就是这么一项虚拟运营商服务:

基础在网服务 $20/月(每多 1 个号码 + $10),免费无限电话+短信,流量 $10/GB,用多少交多少钱,而且能全球 135+ 国家(包括中国)漫游,资费不变。

Project Fi 的用户能利用 T-Mobile、Sprint 等多家运营商的网络,这家信号不好自动智能换另一家,总有一家信号让你满意。

改套餐麻烦?到营业厅被客服骗着买各种增值服务?在 Project Fi 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它压根没有营业厅,无功补偿柜接线原理图网页的账户管理界面如下:

fi-interface-23

左边是账户总览,每个号/用户用了多少流量、月度套餐费用、超额资费一目了然;右边是调整套餐——不用担心调高了,本月没用的流量最后都会结转,但不是以额外免费流量的形式,而是实打实抵扣下个月用的流量。

另外 Project Fi 还支持虚拟 SIM 卡 (eSIM),不用手机卡就能激活、打电话和用流量——其实虚拟 SIM 卡技术存在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此前能用的只有 Apple Watch Series 3,Pixel 2 代+Project Fi,是第一个支持 eSIM 的手机+运营商组合。

Project Fi 就是这么透明、实诚、功能强大,也因此深受用户喜爱,用户满意度达到了惊人的 94%。它已经在 2016、2017 连续两年拿到美国权威科技杂志 PC Mag「读者最喜爱的移动运营商」大奖。

sim-fi

运营商切换、简单的资费管理、全球漫游数据不减速、本地漫游资费统一,虚拟 SIM 卡……

听起来,Project Fi 简直是传统运营商里的一股清流!

更重要的是,这些用户一直期待的功能和特性,Google 只用了两年就做到了。而其他运营商几十年时间都没能实现……为什么?跟

Project Fi 的工程总监 Prithvi Subburaj 在一次活动上给出了答案。

subburaj-info

硬件创新,实现不可能

Subburaj 指出,Project Fi 的方向和目标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寻求全栈创新 (expl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wireless space by innovating across the stack.)

具体解释一下全栈的定义: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三方面。

硬件层面:

指的不是基站,因为 Google 没有自己的基站,以后也不打算有。Project Fi 的硬件创新更多发生在手机里。

比如说,探测到所在位置信号最好的运营商,自动切换到它的网络;再比如说,将正在进行的 Wi-Fi 通话自动切换到移动网络上,而且中间通话还不能断。这些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

要实现这个,Google 整合了移动网络和 Wi-Fi 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栈。

「我们的确做到了通信行业公认实现不了的东西,」Subburaj 说,「比如智能网络切换。」

google-fi

手机怎样连接移动网络?你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手机里有一个天线,这个天线有它自己的特性,只能接受某个或某几个频率波段的信号。通过这个设定,手机便有了 Verizon/AT&T/Sprint 或者移动/联通/电信机型,每个机型只能接受指定频段的信号(当然,也有所谓的三网机,可以支持多频段)。

那么如果你用的是移动,信号不好,它可不可以自动切换到联通或电信?

在过去,这种事别想了,基本上闻所未闻,以至于你可能觉得它在理论上不可能。

其实,智能切换在技术上并非不可行,只是难度真的太高:

传统运营商服务是基于频段的,切换前看不到其他运营商(频段)上的网络情况。

切换的依据如何定义:在真实环境中,用户究竟需要的是稳定的连接(电话)、更快的网速(视频)、更广区域的覆盖(运动),还是更低的延迟(玩游戏)?每一个用户的需求可能都不同……

就算确定了切换的依据,如果发现了更好的网络,就一定要切换吗?频繁切换会耗费过多电池,怎样平衡网络质量和手机续航?

用户真的需要智能切换吗?比方说,可能 Verizon 的用户看重的就是覆盖好,流量贵也没关系;T-Mobile 用户就喜欢免费流量,不在乎网速快慢。

前面提到了,Wi-Fi 和 移动网络之间的切换很难,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栈。

最后,这五大障碍带来了海量的变数……谁有能力设计出一个网络切换的算法?

此时,Google 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派上用场了。Subburaj 介绍,Project Fi 团队设计了一个纵贯服务器到基站再到用户终端设备,整个技术栈的切换算法,将覆盖、语音通话质量、网速、延迟、手机电池等因素一起纳入考量。

考虑到 Project Fi 的优势是资费透明和灵活,再加上对每一位用户入网前的调研,Google 发现用户对可靠性、覆盖和成本这三点最为关注,最后优化的方向也是这三个。

可靠:在网络瘫痪之前就切换到正常工作的其他网络上;

覆盖:确保通话质量和稳定且较快的网速;

成本:在合适的情景下自动切换到 Wi-Fi 上以节约流量

面向用户体验优化网络

除了硬件层面以外,Project Fi 也很好地沿袭了软件和服务层面这两个Google的传统强项。

相关阅读:

款款精品,请收下这份总价十万的双 11 终极败家指南

此刻只有 iPhone 和 Pixel 可买的歪国人,还是蛮绝望的

Google Play与中国开发者:APP的出海和变现

人类:“共同探索围棋极限!”新AlphaGo:“不了吧,我到了。”

avatar

新程序已上线 管理员

刚刚发布了:1篇 新内容
查阅文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发布评论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有 4 条评论)
222 2019-07-18 1# 回复
测试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电话联系

400-800-000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